【课程背景】: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诞生了管理这门学科,在那个资源丰富、商品匮乏、需求旺盛、市场尚未成熟的时代,管理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确保了商品通过非技术性劳动者的双手又快、又多、又好地产出并流向市场。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企业原先那种靠管理来保持稳定、统一、进行专业化分工作业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越来越需要管理者发挥一种影响力,去推动那些具有多样化技能的知识性工作者进行协作与创新,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而这种影响力必须通过“领导”才能实现。尽管时代在呼唤“领导”,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管理过度,领导不足。其实,西方的学者和管理者们自二战以后便已察觉到这个问题,并且将研究的视角从管理转向领导,随之诞生了领导特质、领导行为、领导权变、领导魅力、领导变革等一系列领导理论。这些理论的诞生无疑为领导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它们的共同缺陷是只着重于现象的描述,囿于一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尽管当今最前沿的研究已发展到以价值观为导向的领导力理论阶段,但是该理论没有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应当建立怎样的价值观培养体系。由此看来,我们迫切需要对自身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得出领导学本质人性规律的揭示,并最终找到一条普适性的、易知易行的领导学成功规律。然而,面临当前浩如烟海的领导力理论,却让人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这正如斯图尔特·克雷纳在《管理百年》中写到:“虽然目前管理者们都渴求清晰、不模棱两可的信息,但他们现在却得不到。他们浸淫在讨论如何创造国际化组织的报告和书籍之中,但他们还是不停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在对大型国际化公司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之后,我们得到很多知识,但却都是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到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结果真如克雷纳所说的那样:管理只有永恒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圣哲们却认为,确实有这么一条修齐治平之道可以让我们认识和把握。只是我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断档和肤浅,导致了我们对圣哲思想的忽视与偏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一个经历了千百年考验并至今还在广为流传的思想,如果不具备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那它一定无法源远流长。毫无疑问,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领导哲学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课程特点】:该课程以儒学(兼具道家)智慧为根基、以西方领导力理论为架构、以历史典故和现代企业案例为佐证,具有道术兼备、古今相合、中西融会的特点。
【课程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想发展自身领导能力的各领域高阶人士
【课程收获】:1、彻悟领导智慧的从入本源
2、掌握儒家修身的根本方法
3、修持化育人心的儒道智慧
4、步入完美沟通的领导妙境
【课程大纲】:
第一讲:君子务本——彻悟领导的真相
一、领导的根本问题:管理还是领导
1、当前管理者所犯的两大管理问题
2、管理与领导的本质区别
二、领导的根本目标:不令而行
1、西方领导力与儒家领导力论说的本质内涵
2、孔子揭示衡量领导力水平的根本标准
3、老子论说四等领导力
三、领导的根本源泉:为政以德
1、西方关于管理者如何领导下属的影响力解析
2、儒家关于管理者如何领导下属的本源揭示
三、领导的根本路径:修齐治平
1、西方关于如何提升领导力的能力结构
2、儒家关于如何提升领导力的根本路径
四、领导的根本任务:化育人心
1、西方最前沿的领导力发展理论核心
2、儒家关于领导者实施领导的根本任务
五、关于领导力真相的五大结论
六、领导力发展的五大层次
第二讲:化育人心——施显领导的德能
一、文而化之
1、文化形成: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
2、价值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三维模型
3、忠恕之道:管理者倡导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
二、同而化之
1、同人于野:实现泛家族化的管理模式
2、玄同之妙:道家激励人心的玄同智慧
3、孝慈之道:儒家感化人心的三大法则
三、安而化之
1、员工内心不安的五大原因
2、领导安人的五大法则
3、儒家安人的“尊五美”、“屏四恶“
第三讲:中道而行——把握领导的艺术
1、认知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
2、认知领导艺术的中道精神
3、管理者把握中道的情绪管控
3、易经贵中诫过的中道精神
4、应时而变的中道法则
5、权宜而变的中道法则
6、执两用中的中道法则
第四讲:完美沟通——步入领导的妙境
1、信息沟通的基本要求及障碍克服
2、人际沟通的黄金法则
1)先通情,后达理
2)直而无礼,其蔽也绞
3)人之所欲,施之于人
3、跨部门沟通的关键法则
1)跨部门沟通的四大原则
2)跨部门沟通的絜矩之道
3)跨部门沟通的持家之道
3、上行沟通的五大策略
1)多做汇报,少用请示
2)和而不同,以他平他
3)承让受命,永不越权
4)建立信任,信而后谏
5)分清对象,区别对待
4、下行沟通的三项原则
1) 等距交往
2) 学会处下
3) 躬行五者